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鞠芝勤:摄影师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时间:2025-05-10 20:24:00浏览: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摄影定格的是瞬间的美,这种‘美’最大的源泉就是人民生活。所以,摄影师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不断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的人。”5月10日,渝艺同行“新新”向荣——重庆市首届“文艺两新”艺术周系列讲座之《镜头说事:探寻照片背后的故事》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市摄协主席鞠芝勤结合自己多年的摄影创作实践,通过技巧讲解与案例分析的方式,为现场广大摄影爱好者带来一堂大师课。

讲座现场。李西忠 摄

鞠芝勤曾在重庆媒体界深耕多年,在摄影领域成就斐然,作品多次获重要奖项:其中,《震撼心灵的汶川大地震》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优秀奖,《汶川地震姐妹花》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菜摊盛开“三朵花”越开越鲜艳》入选中国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展,《溜索法官》获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铜奖。他还有多幅作品被中央档案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此外,他还曾获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等荣誉。

身为活跃在当代摄影界的一位名家,除了自己不断在摄影艺术领域探索外,鞠芝勤还积极参与摄影教育与交流活动,多年来,通过举办《镜头说事》等专场讲座,分享摄影选题、构图、光影运用等技巧,帮助广大摄影爱好者提升创作水平,引导广大重庆摄影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发现、捕捉人民生活中的真善美。

“光和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光作用于人们的眼睛引起视觉,获得对周围事物的印象,才能进行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活动。同时,光与照相的关系更为密切,光是照相机的必要条件,是照相的基础,没有光就照不成像。”讲座开场,鞠芝勤从摄影常识中的光影概念讲起,他表示,摄影与绘画同为姊妹艺术,二者都讲究在画面进行构图,区别在于,摄影讲的是光,绘画讲的是颜料,并且,摄影用的是减法,而绘画需要用加法。

要学会用镜头讲故事,就必须懂得构图的基本知识。他介绍,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造型手段,构图是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确定的画面结构形式,从而起到表现作品内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接着,他将照相机成相的景深原理、构图中的主体和陪体、画面如何恰当地做减法等摄影技巧娓娓道来,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更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鞠芝勤结合自己的亲身拍摄经历和作品,详细分析了如何从不同视角去真实客观地记录新闻事件、怎样去抓住新闻现场感人的瞬间,以及如何坚持记录并不断提升摄影作品感染力、影响力。

赴汶川大地震灾区进行摄影报道,在鞠芝勤的职业生涯中毕生难忘。“2008年5月16日,汶川大地震第四天,我们陆续深入灾区采访。”他分享了与四川绵阳平武南坝镇大垭头山里冯邦武一家偶遇的故事,“地震发生时,冯邦武妻子被山体塌方掩埋,家园被夷为平地,正准备下矿的冯邦武侥幸逃脱,两个女儿因上体育课幸免于难。地震后的几天里,父亲带着两个女儿住在河坝边一个用芭蕉叶和木条搭建的窝棚,5月16日晚,大女儿冯雪梅在废墟中找到几本语文课本,回到窝棚轻声朗诵,而我恰好被朗读声吸引,命运把我带到了这个窝棚,拍到了在窝棚读书的两姐妹,既感动又震撼,从那时起,我与这个家庭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他用镜头十几年不断地记录了这个家庭来渝开启新生活的故事,展现了重庆人扶危济困的义举,礼赞了川渝一家亲。

“我们要用镜头反映真实生活,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物故事,用镜头传递力量。”鞠芝勤表示,摄影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沉下心来,用心用情去扎根人民,才能拍出好作品。“摄影定格的是瞬间的美,这种‘美’最大的源泉就是人民生活。”他认为,今天的摄影工作者,肩负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摄影家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我们的镜头应该对准基层,到厂矿、乡村和社区里去,聚焦、记录老百姓生活中的真善美,为文化强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