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博馆长肖海明携“文物天团”开讲!解读广东千年海贸故……

时间:2025-05-25 07:16:00浏览:0

Transparency

万里海丝连古今,千年帆影话交融。5月24日下午,2025《岭南大讲堂》第三期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馆长肖海明以《海丝万里 海贸千年——文物里的古代广东与世界》为主题,深入讲述古代广东与世界的海丝故事。

肖海明

本期大讲堂举办之际,主办方推出一系列以岭南特色风物为元素的“岭南大讲堂”主题文创产品,在活动现场首次亮相。精美的团扇、环保袋等文创产品受到现场数百名报名观众的热情追捧。

文创产品

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协办。

千年海洋文明塑造广东文化特质

讲座现场,肖海明馆长以精美文物图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意涵,展现广东先民与海外的交流历程。

他讲道,南海西樵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南地区的一个大型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场,其出产的双肩石器,也见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等地。

通过原始的航海活动,岭南先民将极富地域特色的石器传播到海外,生动反映了广东与环南海区域原始文化的交流互动。

活动现场

到了汉代,已有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与海外航线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中期已有从岭南地区的徐闻、合浦出发,经过中南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今天印度南部沿海(黄支国)、斯里兰卡(已程不国)的路线。

“古代广东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呢?”肖海明介绍,《汉书·地理志》记载“赍黄金杂缯而往”,黄金和丝织品是西汉时期常用作对外贸易的“硬通货”。此外,广东汉墓出土大量珠饰,质地主要为琥珀、玛瑙、水晶等,很大一部分原产自西亚、欧洲地中海、北非等地。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海上交往交流的重要前沿地。跨越数千年的海洋文化交流,塑造了广东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肖海明说。

“广东罐”可证“南海Ⅰ号”来过广州

唐宋时期,随着市舶制度的完善,广州迅速发展为世界东方的贸易大港。当代,随着越来越多9至13世纪南海沉船的发现,逐步印证了海丝航线上的贸易盛况以及广州港在其中的地位。

“广东罐”

有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南宋沉船“南海Ⅰ号”是否来过广州?肖海明在现场列举“南海Ⅰ号”上发现的精美船货和“广东罐”,进行解答。

“广东罐”是海外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港与古沉船遗址出土的酱釉储物罐的统称。他指出,“南海Ⅰ号”上发现了众多储存酒水及干粮的“广东罐”,其产地主要是宋代广东南海的文头岭窑及奇石窑,罐上普遍戳印文字。

肖海明进一步补充,“南海Ⅰ号”上的南海窑“广东罐”的发现,可以证实广州应是其最后离岸港口——该船应在广州完成最后的海上补给,在广州采购出海的必要生活物资,甚至可能从广州市舶司申领公凭发舶出海。

北宋木雕罗汉像(广东省博物馆藏)

讲座中,肖馆长还为观众介绍了广东省博物馆藏的10件宋代木雕罗汉像,皆为一级珍贵文物。“这些罗汉像是宋代木雕工艺的典范之作,也是同时期佛教造像的鉴定标准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他重点讲解了北宋庆历八年的一尊木雕罗汉像,该佛像头向右倾,闭目微笑,如在酣睡中悟道,雕工精湛,神态逼真,是岭南早期木雕艺术精品。“未来我们计划将粤博的10个罗汉像与故宫的20个罗汉像,加上南华寺的一批罗汉像,期待三方珍藏合璧,来一场时隔半世纪的再聚首。”

“广东制造”在海外贸易掀起“中国风”热潮

明清时期,随着“一口通商”政策的推行,广州更成为中外贸易的核心枢纽。珠江沿岸夷馆区与西关商业带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外贸城市景观。行商主导的国际贸易带动广彩、广绣等手工业繁荣,使广州城成为18-19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都市。

“这件外销壁纸,是粤博的国宝级展品,曾经上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肖海明说的“明星藏品”,是一套2011年从英国征集到的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乃迄今为止中国文博界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外销壁纸。

活动现场

该壁纸原属于英国一座建于18世纪中叶的夏活庄园大宅(Harewood House)。1769年,夏活伯爵艾文·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聘请当时的设计名师,依照“中国风”设计装饰了他的主卧室及与之相连的衣帽间,将这套壁纸装裱张贴于墙上,配以中国风格的漆器家具。壁纸上呈现了农民和手工业者从事农耕稻作、茶叶贸易等画面。

“在18世纪的全球化贸易浪潮中,广东制作的外销艺术品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使命。”肖海明表示,中国的艺术审美与生活方式跨越重洋,在欧洲上流社会掀起持久的“中国风”热潮。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中断

最后,肖海明强调,从海丝历史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中断。从中国数千年历史来看,开放交流才能繁荣,这是历史的主流。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们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踊跃地举手提问请教——肖馆长在逛博物馆时有什么个人心得?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货在南宋之前以金银器为主,后期则以瓷器为主……

观众提问发言

肖海明坦言,每个人的兴趣喜好不同,逛博物馆的方式也不同。看展不一定要接受教育,看得开心愉悦也很好。

“因为职业因素,除了看文物,我去博物馆更多是看灯光、展柜材料。如果看到某件文物很打动我,就会拍下照片和说明牌,有空再回顾。”

而针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货变化,肖海明表示,南宋以来海丝贸易兴盛,广东出产的金银器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外销品以瓷器为主。

接下来,2025《岭南大讲堂》还将邀请广东省内外文、史、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讲座,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话题,以博古通今的开阔视野、跨界融合的专业积淀和切近深挚的岭南情思,唤起市民对于传统与当下的关注与思考,展现新时代传承之责、岭南之美、文明之光。敬请继续关注。

【嘉宾介绍】

肖海明,1970年生,中山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馆长、二级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

主持策划、参与组织各类文物展览逾百个,2013至2025年连续12年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周欣怡 何文涛

图|记者 钟振彬

视频拍摄|记者 邓鼎园 刘畅 曾育文

视频剪辑|记者 林心怡

包装|记者 麦宇恒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