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金融快报》9月8日文章,原题:破解中国难题 从应用禁令到合资企业,印度政府重启在印的中企生意。下一步应建立可持续合作的结构化模式。随着印度总理近期赴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印度对这个北方邻国商业关系的处理方式再度引发关注。此后,多位印度部长以不同方式表态,暗示需重新评估印中双边关系,表明印度正逐步从限制性立场转变。
回顾可见,之前的限制并非为完全脱离中国,而是重置合作。新德里传递的信息是:若中国企业希望继续在印度投资,就要引入本地伙伴,并配合出口和创造就业等。成效已然显现。在手机领域,尽管中企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传统分销商主导模式正被与印度制造商的合作取代。汽车领域呈现相似格局,中印企业合作成为发展新路径。快时尚领域情况类似。有关计划不仅服务印度市场,更将把印度加工的有中国背景品牌的产品出口至欧美等市场。这表明即使在面向消费者的领域,仍可建立可行的印中合作模式。
综合来看,这些例子表明印度无需完全排斥中国企业,而是可通过透明合规的运营架构,吸纳本土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运营。合资企业、许可协议和合同制造,可以成为中国参与印度市场的标准形式。这样的政策将在实用主义与国家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中国仍然是技术和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而印度消费者一直对中国产品有需求。对印度工业来说,机会在于结构化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能帮助印度提高技术能力,进入全球价值链。
过去几年(印度经贸)的发展轨迹表明,仅有限制是不够的。实际上,现在,手机、汽车甚至时尚零售业都提供了中国投入和印度所有权相结合的模式范例。与中国的交往不一定要在完全脱离和无管制的准入之间作出选择。相反,它可以让双方都能受益。(作者里希·拉吉,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