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根在湖北,魂在深圳。”冯兴民在深圳生活了37年,满鬓染上风霜,眉宇间的儒雅谦和里,藏着七十多载的岁月印记。
他的人生就像一条跨越山海的河流,从湖北的革命家庭发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后代,也是深圳滩涂逐梦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冯兴民自幼酷爱读书,精通水利水电学,曾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1988年来到深圳后,他参与月亮湾填海造陆工程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获评深圳最佳技术合理化奖;他临危受命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房地产公司,连续两年创下人均税后利润新纪录。深圳,为他的人生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发挥水利学专长
参与月亮湾建设
“我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农家女。”冯兴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幅混合着尘土与风雪的画面。四岁那年冬天,母亲牵着八岁的哥哥,雇了挑夫,一头挑着年幼的他,一头挑着行李,仅凭着信封上的地址,走出鄂西北神农架大山,碾转几千公里来到新疆伊犁大草原寻夫。历经数月,母子三人终于找到身为军垦干部的父亲,住进连队的简易窝棚。
▲冯兴民(右二)和同事研究工作。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冯兴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在这里放飞了梦想、播种了爱情、经历了磨难,也开拓了事业。
1988年,趁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冯兴民作为水利水电专家被引进到深圳,进入南海石油投资集团工作。“刚来深圳的时候,南山区人民医院往南不远就是泥滩,然后是大海。”冯兴民站在自家小区的房间内,指着窗外的建筑说,“现在这片高楼大厦大部分是填海造陆盖出来的”。
也是那年夏天,妻儿从伊犁来到深圳,到达已是深夜时分,被南油集团临时安排到员工宿舍休息。早上起床刚拉开窗帘,八岁的儿子冯士洲望着窗外低矮的房屋哭闹着说“我不要在农村待,我要回新疆”。
到深圳不足半年,冯兴民发挥自己的水利学专长,对月亮湾填海造陆提出修改方案。他分析研究现场情况后,提出将规划设计道路标高降低1米的建议。“别小看这1米,意味着少花几十万元,少填好几万土石方。”经过多次讨论后,冯兴民的建议被采纳,并被评为深圳市最佳技术合理化奖。该工程完工后,节约费用63万余元,对附近荔枝林排水和地下水位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2
临危受命
挑起房产公司新担子
因为在填海造地工程中的突出贡献,冯兴民被单位提拔委以重任。1990年9月17日,他走马上任深圳海滨房产有限公司经理。公司是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下属单位,由于体制与管理等方面原因,成立三年来并无大的建树。这家名义上的房地产公司,仅有一套办公室、一部电话分机、一台旧车、5位员工和5万元港币流动资金。
“房地产行业在当时堪称冷门,不仅前期投入大、资金周转慢,销售难度也极大,风险很高。”冯兴民说,深圳早期的房地产开发以配套建筑和职工住房为主,仅有少量高档公寓、别墅,用于安置招商引资而来的外商企业老板。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市场尚未形成气候,早期购房者多为香港商人和少量个体从业者,外销还要向相关部门申请配额。
当时公司即将开发二期工程——5栋仿马来西亚风格的高级公寓,外资方突然要求临时退股。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固定资产与土地归公司所有。“我本是常年主攻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对经营管理一窍不通。”他笑着说,如同被赶鸭子上架般,硬着头皮挑起了这份担子。
“深圳早期创业阶段,资金短缺是普遍难题。”冯兴民说。为了破局,冯兴民选择两个挂靠在建筑企业名下的施工队进场施工,条件是垫资开工,月底结算。
▲1992年的冯兴民。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冯兴民逐渐焦虑起来,月底快到了,工钱去哪里找呢?转机出现在半个月后,一位经销商找上门来,冯兴民意识到机会来了,为了让公司快速兑现未来收益,他测算后,把销售价格压低了约30%。
很快,经销商签下1万平方米高级公寓的合同,3天内支付200万元港币定金。“这步棋看似让利,却盘活了土地和项目价值。”回忆起这个决定,冯兴民神情笃定。他说,看似少赚了利润,实则换来资金正常周转,规避了风险。第一笔定金到账后,公司运作逐渐步入正轨,当年扭亏为盈,实现人均创汇200万元港币、创利65万元港币,一跃成为盈利大户。
3
借鉴香港模式
创造业界佳话
新的难题很快出现了。因此前定的售价偏高,几个月下来销售遇冷。经销商主动上门,提出将承销权退还公司,最后谈判的条件是200万元港币定金无偿使用两年。“怎么才能把房子快速变现呢?”冯兴民思考后决定调整售价,借鉴香港流行的“卖楼花”模式,探索按揭销售,大大降低买家前期支出。
“我们公司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一定的经营优势与灵活性。”冯兴民通过朋友牵线,与蛇口开发区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取得联系,说服对方为二期仿马来西亚公寓项目试行按揭贷款,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香港客户。随着特区建设形势持续向好,公司的销售局面迅速打开,最终顺利完成终端销售。
冯兴民
房地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冯兴民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将规划、设计、地盘管理、基建、销售等环节解剖开来,采取招标和联合的方式让利出去,使得每个环节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公司员工主要精力集中于工程的宏观控制、经济测算、市场分析、信息收集等工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冯兴民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为公司引进人才,并有计划地增购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3年后公司盈利1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业界佳话。1994年,冯兴民下海创业,在商海浮浮沉沉十多年后选择退休。
2010年,花甲之年的冯兴民报考深圳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每周末准时上课,他说,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2013年拿到深圳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结业证书,冯兴民开心地说,自己终于毕业了。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