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李智锰 文/图
在南安市蓬华镇新村村山间一栋民房里,47岁的木雕师傅陈林辉埋首于工作台前,娴熟地更换合适的工具,细致地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不时传来凿刀与木头的清脆碰撞声。手指翻飞间,木屑如金粉般簌簌落下,手中未成形的木料逐渐显露出流畅的线条与生动的气韵。
从拜师台湾师傅许万利算起,陈林辉已经专注于木雕30年。7月15日,带着好奇,记者奔赴南安蓬华镇,探访这位山村匠人的雕琢人生。
陈林辉已经专注于木雕30年
缘起:凿刀唤醒的海峡师徒情
时光倒回三十年前,泉州沉洲工业区。17岁的陈林辉做着木工拉花的活计,午休时却总闲不住,常抓过老师傅的凿刀对废弃木料敲敲打打。
一次午休时,陈林辉如往常一样,抓着凿刀对一块废弃木料下手。不料,似乎是敲打声音大了点,惊醒了台湾师傅许万利。这位师从雕刻名家吴炳昌、蔡明海的匠人,一句温和的指点,开启了一段跨越海峡的师徒缘。
陈林辉至今依然记得,许师傅带他入行时,看着他的柔和目光,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教导得也格外用心。他的闽南传统木雕匠人种子,在许师傅的倾囊相授下生根发芽。他又十分勤奋刻苦,学艺三年终习得一手优秀的传统木雕技艺。
令人称道的是,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5年泉州市传统营造技艺木雕职工技能竞赛中,陈林辉与表哥同台竞技,分别摘得三等奖与一等奖。陈林辉自豪地说:“当年正是表哥带着我到泉州,我们师兄弟没给师傅丢脸。”
陈林辉展示比赛作品“望子成龙”
坚守:一刀一凿 雕刻三十载岁月
2003年,随着家乡经济不断发展,陈林辉决定和爱人回乡创业,并创立木雕工作室。
“木雕是时间的艺术,一件精品需数月精雕细琢。”陈林辉性格踏实内敛,但一说到木雕,眼神里就多了一份热情,特别是说到他所擅长的镂空雕刻,言语间充满自信。
陈林辉说,木雕这门技艺需要一定的耐性,一刀一凿都要仔细,一旦失误,整个作品可能就无法补救。为了专注于木雕技艺的磨炼,他三十年如一日,只专注于木胎雕刻,后续镶金、上漆工序悉数交予他人,甘愿只赚取那份纯粹的手工费。
木雕工具
“机器干不了榫卯的活。”说到机器雕刻,陈林辉轻抚展柜上一件件未上漆的作品,语气笃定地说,机械雕刻出来的木雕,缺少手工雕刻的灵活性,这也是他专注于手工雕刻的原因。
陈林辉尤为擅长镂空雕刻,这是一件未上漆的成品
“一个好雕刻工,跟师两三年才摸到皮毛,往后还得自己不断琢磨。”陈林辉自嘲道,三十年真正带出的徒弟“一个半”——妻子嫁过来后耳濡目染,能处理粗坯,算“半个”;另一位徒弟从19岁跟到35岁,虽已出师,仍在工作室并肩作战。
破局:电商让订单漂洋越海来
传统手艺如何突围?电商带来了转机。近年来,在村镇的支持下,陈林辉入驻了位于新村村的电商中心,并尝试在抖音展示一凿一刻的匠心。
点滴积累终汇成流,如今线上订单已占他业务量的三成以上。“以前靠老客带新客,现在手机一响,可能是地球那头订货。”采访中,他笑着展示来自南洋的订单:马来西亚庙宇的构件,新加坡客商定制的精品。当然,还有来自惠安老主顾的特别托付订单。
南安市蓬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林辉这门深藏闽南山乡的手艺,借由现代传播,声名远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工作台前,陈林辉娴熟地更换着工具,眼神专注。三十年光阴在木纹中沉淀,他的雕刻刀依旧锋利。面对未来,他最大的期盼是找到甘于埋头苦干的传承者,“我很乐意当个传帮带的手艺领路人”。山村的敲打声,是坚守的回响,更是向未来发出的邀请。
编辑:肖辛怡
审核:白彩惠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