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千里过绵州——王勃在绵州的离别愁绪

时间:2025-05-22 14:34:00浏览:0

人物名片: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被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著有《王子安集》。

  提起王勃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想到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二年(665),16岁的王勃参加“幽素制科”考试,被授朝散郎之职。不久,被沛王李贤“召署府修撰”。

  唐乾封三年(668)春,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贬。为了放松心情,他在唐总章二年(669)五月从长安出发入蜀,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蜀中生活。

  来到绵州,优美的自然山水,对王勃充满了吸引力。最大的惊喜,是在这遇到了同乡至交薛华,两人在绵州寄情山水,重续友情。

  一个秋夜,好友们为王勃设宴饯别,他写了《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华序》及诗歌《别薛华》: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大意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前方道路艰难。一个人匆匆忙忙独自上路。他深感离别之苦,“送送”增强了离别的愁,“遑遑”则是前路未知带来的孤独与不安。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大意是,千里征途让人感到悲凉,这种心情很折磨身心,让人凄然断魂。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愁绪,是对友人的牵挂,也是自己面对未来的悲伤。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大意是,你我都胸有志向却漂泊不定,生活充满艰辛。他写出两人命运相同,患难与共,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大意是,无论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人,今后我们都会在梦中相见。他以相互的祝愿表达对现实无奈的接受,期待友谊的永恒。

  作别薛华之后,王勃去了梓州,再到玄武、德阳、成都。唐咸亨二年(671)夏,王勃启程返京,再次来到绵州,与他同行的还有卢照邻等好友。

  在绵州期间,王勃与诗友一起寻访人文古迹,纵情山水美景,饮酒写诗会友。他们还去了梓州,再返绵州又是离别之际,新老朋友在绵州北亭设宴,王勃写下《绵州北亭群公宴序》赞颂绵州风光,以“惆怅北梁,揖琴台而渐间;徘徊东道,思锦署以行遥”表达离别之情,还有对蜀地的牵挂。在这次聚会,他还写了《重别薛华》: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壁,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澘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江畔,秋风吹拂风光秀美的山川。高耸的楼台紧靠陡峭的山崖,江中的沙洲与辽阔的天空相连。我这次旅途已经漂泊千里,在惶惶不安中好像耗尽一生的精力。生活艰难唯有泪水相伴,回望过去只有暗自神伤。

  《重别薛华》将自然风光与个人经历、友情融为一体,表达漂泊之苦、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再别绵州之后,王勃沿金牛道一路北行,在当年冬天返回了长安。

  作为写送别诗的高手,王勃的《别薛华》《重别薛华》,虽然没有“海存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但从两首诗被历代研究者所关注,这也是他留给绵州的一笔文化财富。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视觉绵阳资料图)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