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公益田里采摘蔬菜。(受访人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刘青霞)7月14日清晨,青格达湖乡的公益田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来自库车市乌尊镇果勒艾日克村的孩子们正在田间忙碌,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新奇与喜悦。
得益于“爱心筑梦·手拉手”千里公益行活动,这些孩子体验了难忘的劳动课。
这片2.5亩的公益田,有着乌鲁木齐市双拥雷锋车队队长、春雨美艺爱心志愿服务团队队长戴建华十余年的坚守。从“黄手环”助老项目到创办公益田,这位志愿者始终用行动诠释热爱。2015年,他自掏腰包租下一亩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之一。
用热爱浇灌公益之花
“这些种子有的来自往期参与者的老家,有的是特意搜罗的特色品种,是想让大家看到作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戴建华说。11年前,为了给更多人搭建亲近自然的平台,他创办了公益田。从最初的几分地,到如今规整的田垄、多样的作物,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杂草要除根,做事要踏实,就像学习一样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们除草时,他蹲下身耐心引导;采摘称重时,他又轻声叮嘱:“斤两之间藏着汗水和土地的馈赠,每份收获都来之不易。”公益田不仅是种植场地,更成了教育课堂。
11岁的迪力沙提·玉素甫在日记里写道:“亲手摘下蔬果,才懂‘粒粒皆辛苦’不只是诗句,更是掌心的茧子、弯腰的酸痛。”
公益田这些年运营全靠戴建华自费支撑,他笑着对记者说:“听到大家说‘这是新疆本地的西红柿,沙甜多汁’就特别开心,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份坚持让公益田成为乌鲁木齐市“最受小学生喜欢的公益项目”。
守着公益田,等着“后来人”
“我们用的是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施农家肥,加上充足的阳光和昼夜温差,蔬菜自然口感好。”面对体验者“为什么这里的菜特别香”的疑问,戴建华总会细致解答。对他而言,公益田的核心是“育人心”:他翻出泛黄的合影,指着照片上的孩子说:“这是五年前的参与者,现在上初中了,还会寄来家乡的种子。”
劳动教会人的不仅是技能,更是责任与传承。
10岁的姆尼热·亚森认真地说:“我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以后也要像戴叔叔一样做公益。”
孩子们在田垄间埋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仰,也播下了“希望种子”。
“要扩大规模,把每种作物种得更精,让每个人都能带走点什么——一捧果实、一个道理,或是做公益的念头。”谈及未来,戴建华指着田垄里火红的辣椒笑言,“公益和田里的作物一样,越晒越红,越来越旺。”
11年来,公益田已围绕青格达湖乡公益助农与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亲子种植、爱心蔬菜包派送、义卖助困等近20个文明实践项目。近千户“爱心家庭”参与有机种植,义卖所得资助困难家庭和空巢老人,新鲜蔬菜送往退役老兵等特殊群体手中。
“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一位收到爱心蔬菜的退役老兵的话,道出了公益田的温度。
“只要还有人想来体验劳动、感受土地温度、为乡村振兴出力,我就一直做下去。”戴建华的话语里,是对公益路的执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片田垄间,生长的不只是蔬果,更是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