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牛支书”领跑“犇”出共富路

时间:2025-05-20 00:04:00浏览:0

晨雾未散,敖子江的胶靴已沾满露水。这位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敖家村“领头雁”雷打不动地执行着清晨仪式——推开牛棚栅栏,抄起铁锹翻拌,青贮饲料特有的酸香随着他的动作在牛棚蒸腾。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牛支书”的带头人,凭借多年钻研的养殖技术和市场眼光,从改良牛种到搭建合作社,从拓展销售渠道到打造品牌,带领乡亲们“犇”出一条致富路。

德江县,喀斯特地貌占比超60%的山区。多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引导帮助和相关政策加持下,一群被人们称为“牛支书”的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把牛产业做成了“牛”产业。

敖子江的养殖场。

返乡赤子激活产业新动能

复兴镇敖家村曾是一个思想落后、发展困顿的“穷山沟”。

2013年,在外打拼的敖子江看到家乡与外界的差距,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奔富路。

“一头瘦牛养三月就可以出栏,净赚1500元。”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捕捉到肉牛育肥的商机,用2000元启动资金完成首次“牛生意”试验,次年便扩大至7头规模,收获万元纯利。

2020年,敖子江牵头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本以为产业就此起势,未曾想,合作社在引进内蒙古优质西门塔尔牛种时突遇资金梗阻。

敖子江在牛棚投喂草料。

但很快,转机来临。复兴镇党委在走访中得知相关情况,帮助他申请到60万元3年期无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中,敖子江不仅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还带领村民将肉牛产业干得风生水起。“合作社存栏量突破200头,全村了4家专业社,肉牛总量从40余头增至1500多头。”

同时,他还创新“牛菜联动”模式,流转坝区土地发展蔬菜产业。尽管劳务支出高达400多万元,他却丝毫不慌。“蔬菜品质好,有稳定市场,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不愁卖。”

从“空壳村”到省级示范社,敖子江用实际行动兑现上任时对村民说的话:“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成为村民点赞的“牛支书”。

“产业先锋”构建共富生态圈

枫香溪镇洞湾村委会副主任唐友松是一位跨界能人,在2012年的一次农业考察中敏锐捕捉到肉牛养殖商机,毅然返乡创业,创新“牧草银行”模式,将800亩荒山荒坡改造成优质牧草基地,构建起“饲草种植—肉牛养殖”闭环产业链。

历经13年摸爬滚打,如今,在他占地上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162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

唐友松始终牢记共同富裕使命。他的养殖场,近2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增收。他还为残障人士量身定制 “爱心岗位”。

唐友松在牛棚添加草料。

在德江县乡村振兴版图上,一群像唐友松一样的“牛倌儿”正以不同方式书写振兴篇章。

乌江岸边,桶井乡黎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昌宝深耕养牛技艺。2019年,他带着党员砍杂草、平坡地,硬是在荒洼里建起标准化牛棚,探索“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让38户村民入股分红,共享产业红利。

防疫关最吃劲时,这个初中毕业的“牛倌”白天跟着防疫员蹲牛圈,夜晚研读专业书籍,泡在牛棚里3个月,硬是练出“望闻问切”绝活,甚至能通过牛蹄踏地的力度判断是否患蹄炎。

在他的帮助下,村民安爱民现在都能独立给牛打针,5户养殖户成了十里八乡的防疫能手,牛棚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技术课堂”。

吴昌宝到牛棚检查肉牛生长情况。

此外,吴昌宝还通过“财政资金入股 粪肥循环利用”机制,将财政扶持资金化作“牛股”,108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000元;带着村民捣鼓出“黄金肥料”,一袋袋黝黑发亮的有机肥被运往各大农业产业基地。

“村集体靠‘黄金肥料’每年进账2万元不成问题。”吴昌宝信心满满。

政策加持擘画产业新图景

德江县掏出政策“组合拳”,为肉牛产业搭起“四梁八柱”。

一般户省外引牛补贴500元一头,脱贫户牵回架子牛能拿1000元,怀上牛犊的青年母牛“身价倍增”,每头补贴涨到2000元……荆角乡的“三级补贴”朝霞养殖场负责人罗朝霞笑开了花。

“去年冬天用补贴款引进的30头母牛,今年已经产下18头‘牛宝宝’,今年预计出栏三批共250头,产值400万元左右。”罗朝霞说。

破解资金难题的“金融套餐”更见巧思。全县构建“信贷 保险 奖补”政策矩阵,推出“牛易贷”“犊牛保”等专属金融产品,养殖户凭牛存栏量可以快速授信。

“政府贴息贷款就像及时雨,让我们敢投入。”新坑村养殖户安亚军靠着20万元贴息贷款,一口气扩建3个牛棚,“犊牛保”给小牛犊上足保险。

从“牛支书”到养殖户,德江县肉牛产业走出了一条“能人带动、政策驱动、全链联动”的特色之路。全县3.5万头肉牛存栏量、8.7亿元综合产值背后,是2.6万农户与牛群共同踏出的“犇”富路。

覃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晏惠轩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

更多资讯